四川省蚕桑第一大县宁南:茧丝及相关产值破20亿

2019年04月26日 11:00:5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徐佳

 

图为宁南县华弹镇水塘村的四边桑栽桑模式

做优富民第一产业

开春以后走进宁南,漫山的桑树已经呈现出一片绿色,一派生机盎然!

看到如今漫山遍野的桑园地,作为蚕桑“元老”的陈国荣深感欣慰。已经在蚕桑战线工作了28年的陈国荣说起蚕桑就滔滔不绝,宁南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他们这代蚕业人的艰辛付出。

“可以说,我见证了宁南蚕桑产业的成长!”陈国荣说。从当初不成规模、不规范的栽桑养蚕,发展到如今“6215”栽桑模式遍地,他和从事栽桑技术研究的同事们功不可没,宁南的一代蚕业人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总结出了“6215”科学栽桑模式。

“6215”栽桑模式,即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三角形错位栽植模式,采用这种方式,每亩可以栽种桑树800-1000株。“栽桑养蚕和套种蔬菜两不误,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提高了土地产出,农民增收是不争的事实。”经过陈国荣和同事们多年的实验,农民的桑地亩均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千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1.6万元。

此后,“6215”栽桑模式在宁南大地遍布开来。再后来,“桑+冬季马铃薯+青豆”“桑+早玉米+蔬菜”“桑+番茄+花生”等延伸出来的科学套种模式,也逐渐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并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除了“6215”大行桑栽种模式外,全县还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坡地桑、四边桑等栽种模式,产业规模一步步壮大、基础一步步夯实。

图为蚕农正用桑叶喂蚕

丰盈的光热资源、温润的气候,为发展蚕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内蚕桑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宁南是“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蚕桑已经成为宁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全县已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17个,培育养蚕规模40张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268户,年养蚕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1688户,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12390户;全县桑园地已发展至22万余亩,全年实现养蚕29.88万张,产茧27.55万担,蚕农售茧收入7.23亿元。

养了10多年的蚕,新村乡碧窝村一组的王作海已经从当初养“耍耍蚕”的“散户”摇身变成了靠养蚕走上致富路的领头人,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养蚕的示范户。

“我家的桑园面积达到了180亩,全年养蚕200张,产茧9800公斤,养蚕总收入60多万元,刨去各类开支,纯收入有30多万元。”说起去年的养蚕成绩,王作海笑容连连。

王作海、张连云、陈国云……这些在宁南县响当当的养蚕大户,不仅自己依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王作海所在的新村乡碧窝村就是养蚕致富的典型示范村,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蚕,靠着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8年,宁南全县蚕农户均收入2.88万元,蚕茧的收购平均价达到53元/公斤以上,农户售茧收入达到2650元/担。尤其是从正秋蚕开始还实行了一项奖补措施,那就是:对蚕农按照其销售的正茧给予4元/公斤的奖励,仅此一项,蚕农又可增收1200万元。

宁南蚕业局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宁南六大富民产业(即:旅游、蚕桑、烤烟、林业、畜牧、马铃薯)之一,蚕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主抓的一项中心工作,秉承“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全县的蚕桑规模得以不断壮大、产业基础得以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