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5日讯 日前,由四川省民宗委、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教育厅、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三区三州”在蓉青年同心营在成都举行。作为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的重点项目,同心营通过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社会实践、暑期调研的创新模式为各族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为“三区三州”精准扶贫储备人才。
本次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发展等内容作专题报告;举办了民汉双语文化沙龙、素质拓展、学员讲坛和蓉情联欢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双语宣讲新思想、双语志愿服务,促进各民族青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对成都市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赴梓潼两弹城、菁蓉小镇、战旗村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同心营营员还将以青年视角返乡开展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成就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让实践成为有风景的思政课。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故事
西南民大作为一所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民族高校,继承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建校68年来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该校学生阿依古丽.麦麦提热依木、吐尔地比.尔肯都在见面会上说出了自己参加同心营的初心,就是回到新疆成为像黄文秀一样为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的“第一书记”。她们正是学校培养的20万名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成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永久牌”人才的一个缩影。双语宣讲新思想、网言网语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一直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托志愿服务校社探索推进城市多民族嵌入式社区治理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工作。成都市浆洗街道洗面桥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彝族营员杨波和营员们一起用双语向社区青少年讲解禁毒防艾、防诈骗知识,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在社区活动室,拉巴曲珍和阿娜尔古丽.奥布力用藏语和维吾尔语向大家讲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体会分享给社区少数民族居民。“青年是追梦人,更是圆梦人。我将无我、不负韶华,用奋斗报效祖国,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拉巴曲珍坚定的说。
探寻红色记忆
做好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青年
在梓潼两弹城的邓稼先故居前,营员们冒雨聆听了夙兴夜寐铸就大国重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把青春、智慧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终于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铸下国防基石、挺起民族脊梁的故事。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营员马琳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同心营的临时党支部书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们要珍惜韶华发奋学习,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梦的同频共振中实现人生价值。”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营员李天祥给同学们分享了贡山独龙族整族脱贫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好日子还在后头。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担负起时代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忆红色足迹
走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战旗村,来自凉山的营员沙尔吉深受启发,“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我的创业项目‘格姆山上的篝火’就是要让山区的孩子和小镇青年和我们一样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帮助家乡早日脱贫。”在菁蓉镇创业示范园区,柯尔克孜族营员希尔白提.阿力比亚提特别激动,因为她既是民汉双语大学生志愿服务团的负责人,也是一名创业青年,她发起的“丝路汉语”项目以志愿者公益游学为创新性解决方案,长期助力新疆双语教育。希尔白提.阿力比亚说:“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建立长效机制,带动更多的双语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国家政策,为来蓉就医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免费翻译,为在蓉举办的大型赛会提供双语志愿者服务,为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青春力量。”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