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白江区围绕“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不断放大“四区一枢纽”战略叠加优势,实现了由老工业基地向港口城市的历史性转变。青白江区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妇女群众、联系家庭的组织优势,针对社会关注度高、家事纠纷发案率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家暴、离婚纠纷、子女抚养等问题,整合多方力量,搭建起妇联组织与公安部门联动协作化解婚姻家事纠纷的平台,有效推动婚姻家事纠纷化解,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整合多方力量,建立“一体联动”机制
2019年11月,青白江区妇联联合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等部门制定并试行四川省首个《治安处置与妇联调解衔接联动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工作办法》),被省妇联“四川幸福女性”公众号专题报道,被广东省东莞市妇联等单位借鉴学习。
一是明确职责,一体联动。《工作办法》从组织职能、警情分类、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理顺了公安系统和妇联组织在婚姻家事纠纷化解中的职责职能,构建起镇街派出所上报—区公安分局移送—区妇联转办—镇街妇联指导—村(社区)衔接多方资源共同化解的“一体联动”处置机制。二是及时移送,精准跟进。明确公安系统每周将需要关注和化解的案件移送妇联组织,基层妇联会同村两委、人民调解员、巾帼志愿者等,入户走访精准掌握、化解婚姻家事纠纷,并通过网格员、左邻右舍长期实时关注问题家庭,有效缓解了过去婚姻家事纠纷化解基层联动不足、信息不畅、合力不足、效果不佳等难题。三是科学分级,持续关注。区妇联根据警情的严重程度对案件划分为红、橙、黄三种等级,要求村(社区)对家庭成员精神异常,存在严重伤情、报复家庭成员和社会以及有自伤自残的苗头倾向的红色类案件,持续关注一年;对存在轻微伤情、打砸、多次报警的定为橙色类案件,持续关注半年,并定期将处理和回访情况上报区妇联。
二、强化组织协调,保障机制高效运行
2019年12月至今处置区公安分局移交案件92件,其中红色5件、橙色20件、黄色67件。已结案84件,尚在办理8件,需持续跟踪3件,婚姻家事纠纷得到有效处置。
一是组织有力,适时研判。在组织协调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妇儿工委牵头,6个区级部门和7个镇街组成的婚姻家事纠纷化解专项工作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案件后续处理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判社会稳定形势,解决存在问题。并每季度形成《案件分析报告》向镇街普发,推动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支撑,保障有力。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涉婚姻家事调解的个案纳入“个案补贴”经费保障;指导镇(街)妇联建立完善本级联动化解机制,联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共同做好婚姻家事纠纷化解工作;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明确村(社区)书记为婚姻家事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妇联主席为具体责任人,推动化解工作落地落实。三是“因案施策”,有效化解。区妇联将存在“民转刑”风险的红色类案件提交联席会议集体研判,因案施策,综合调处矛盾纠纷。我区5件红色类案件经过联席会议集体研判,发动村(社区)书记、妇联主席、网格员、左邻右舍等人员力量,通过上门调解、心理疏导、联合调解等方式,3件转为黄色,2件转为橙色。机制的运行有效推进了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减少了治安案件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宣传引导,扩展纠纷化解格局
以法治宣传为切入口,在宣传教育、矛盾预防上狠下功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婚姻家事纠纷化解大格局,助推家庭和谐社会安宁。
一是合力宣传造氛围。联合区级相关部门、镇(街道)开展以案说法、流动法庭、法制讲堂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普法宣传,不断加强《民法典》《反家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夫妻理性解决矛盾,减少婚姻家事纠纷案件的发生。二是壮大纠纷化解队伍。动员辖区内的自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介入婚姻家事纠纷调解,引入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热心党员等多种力量,发挥区域内青花儿法律志愿服务队、相亲相爱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作用,为纠纷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共同促进婚姻家事纠纷化解。三是讲好“最美”故事,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开展家庭文明建设,评选展示好家风好家训,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弘扬互帮互助邻里文化,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改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加大对困难妇女、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力度,协助解决实际困难,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婚姻家事纠纷。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妇女儿童维权“五项机制”,回应群众关切、防范重大风险,认真学习借鉴各区市县的先进经验,全力以赴做好婚姻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不断开创基层妇女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