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起航的宁南蚕桑
图为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的桑园
四川新闻网凉山4月26日讯(徐彬)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壮举,它不仅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瓷器和丝绸双双成为中国的标签。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从前名闻遐迩的江浙一带的蚕桑养殖规模大幅缩水的时候,四川省西南部一个边陲县城却在举全县之力发展蚕桑产业。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该县茧丝及相关产值达20亿元,其中养蚕、产茧、蚕农收入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四川省蚕桑第一大县的桂冠。
这里,就是宁南县。
图为来自宁南的“南丝路”牌优质蚕茧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东侧的宁南县,幅员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人口19.3万人,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南距昆明310公里;西距攀枝花220公里;北距航天城西昌120公里。县内森林覆盖率51.7%;全年日照时数2257.7小时,年平均气温19.3℃,冬季平均气温12.1℃,无霜期平均为315天,光热、地热、生态等自然资源富集,素有“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之美誉,先后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首批项目县、“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2016年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基地”称号。
细数宁南人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零星有人养蚕,仅把蚕茧作为自家用蚕丝被的原料。直到80年代,蚕桑才被当地县委、县政府当作一项富民产业开始下大力气扶持,这才有了今天宁南农民致富的第一产业。